三年完成国内211及韩国明知大学
双硕士学位
获得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
发表9篇SCI论文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翰林李老师的的世界!
翰林李老师
● 华东理工大学药物化学学士及硕士,韩国明知大学纳米科学工程硕士,香港科技大学有机化学博士
● 9篇SCI论文,其中6篇第一作者,相关研究也已经发表专利,完成成果转化
● 基础学科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强,有非常丰富的科研机构工作经验
● 留学期间长期担任化学课程TA,双语教学经验丰富,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注重知识点的归纳和梳理
● 因材施教,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兴趣
● 授课体系:AP,A-level,IB,CCC,CCO,UKCHO
留学之旅,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1初识化学
我在读高中的阶段,想法比较简单,感觉学习化学比其他科目更得心应手,可以花更少的时间拿到更高的分数,余下的时间就可以用来做自己想做的事。
真正对化学产生兴趣,还是在大学的时候。那时候接触了很多种不同的化学实验,发现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可以通过我们所学过的化学知识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且可以在现有的理论知识框架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做出一些有意思的推理,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
2在韩国留学,感受多元文化
我在华东理工硕士期间,刚好学校与韩国明知大学有一个合作项目,与我所学的专业相关,我觉得比较合适,就申请了。
在韩国,刚开始挺不适应的,主要是饮食和语言方面,那边吃辣比较多,并且除了要讲英语,还要讲韩语。得益于中国留学生的帮助,大家互帮互助,使我很快适应下来,并且由于我们国家和韩国都是亚洲文化,相比欧美,我们和韩国同学沟通起来还是比较顺畅的。
我觉得调整心态很关键,我们去国外留学,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学术研究外,感受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跟不同背景的同学相处,积极融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3香港留学,进一步提升自己
选择去香港科技大学就读,一个是因为离家比较近,还有就是这个学校当时排名也比较高,在2013年的时候是亚洲第一。
不过在香港的留学期间,我学到了不少课本以外的东西。
因为较之前,在香港我们要从事一些比较尖端的科研项目,整个学习过程还是比较艰苦的。也是在香港,我开始有了训练自己独立思维的想法,其实这个过程和现在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理念是共通的。
我们锻炼人类的思维模式和思维能力,并不是为了要考高分,更关键的是我们能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学习的能力,这也应该是教育的初衷。无论是读研究生、写论文,甚至实验后去总结规律,都需要我们能独立思考。再看当下的赛事,其本质也是为了锻炼青少年可以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与国内不同的教育体系
尽管上海、香港、韩国都在亚洲的区域里,但是教授方式不尽相同。
更早接触英文原版教材
在韩国和中国香港,他们的学生很早就可以接触一些英语的原版教材,但是国内就很少,至少在我读书的时候是非常的少,要么就是国内自己编的,要么就是翻译的版本。
所以每个人对这个原版书的理解就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其实韩国人的英语也不好,但他们教材会忠于英语原版。哪怕老师也觉得你们看不懂什么,他也不会把这整本书翻译过来给你看。他希望你能自己翻译、自己看、自己理解这个原汁原味的东西,这个是我觉得上海和另外两个地方最大的区别。
启发学生发散性思考
相比国内,韩国和中国香港地区的教授对于学术问题,不会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或正确的解释,更多的会给一些发散性的想法和问题,让大家去思考、论证。
细谈科研那些事
1科研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我们在确立课题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调研。我们通过网上查到的一些已有文献(publication或者journal),来发掘目前研究领域和方向所存在的某些不足之处。
还有就是需要大量的依据。依据更多的来源于我们自己的课题组,比如说师兄、师姐所留下来的一些真实的、还没有被发表出去的数据。这个对立项课题的确立是有很大的帮助。不管这些数据是否是正向的,positive or negative对我们进行突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后,基于我们目前已有的一些研究基础,与不足之处结合,可以快速突破。注意,如果是一个比较空洞的内容,对我们的研究是没有帮助的,因为你没有足够的研究基础,迅速开展项目。
所以,我们在选题的时候,不能找特别大、特别空洞或者挑战性大、特别难的一些项目,我们找的应该是和我们本身的研究平台、导师或者学校的主要研究方向类似,相互结合才能最快的开展我们的项目。
研究的科研项目肯定是要有所突破的,to be different,要和别人不一样,那这样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才是有意义的。整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即使碰到困难,也要有毅力、决心把研究进行下去,相信自己,学习也是如此。
2化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比如我们要做紫薯酸碱指示剂的对比实验研究,这里就需要用到酸碱实验。这个实验只需有一个专业测试PH值的仪器,在家里也是可以做的。调节一下仪器,就可以测试我们平时生活中的食物的酸碱性,好比说苏打水、咖啡、牛奶,以及常喝的罐装碳酸饮料,和洗涤用品(洗洁精、漂白剂等)。
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列出实验所得的一些数据,比如说哪些物质是酸性的,哪些物质是碱性的。再联系我们所学的酸碱平衡的理论知识,去解释为什么它是酸性,为什么它是碱性。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知识,也可以让我们K12的学生进行一个参与。
3科研思路,也是教学思路
其实不管是做科研,还是现在的教学,都有一些关联性。
做科研就是,基于现有知识领域中的优点,不断提出新的假设,然后进行实验,观察它的现象,解读数据,包括后面的计算,建立这个规律和模型,验证这些假设等等
这和我们现在的高中课程里面学习的思路是一样的,就是在我们正式进入一个研究领域之前,先要把这个思维的模式建立好,从观察现象到最后得到结论的流程是非常重要的。
我也是这样去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的,教会他们一些知识、理论,以及如何去理解和解读前人做出来的实验、数据,最后得到自己的一个理论。
我的教学优势
1教学特色
结合科研中的实例教学
课本上的内容其实跟现在最前沿的研究、生产或是其他应用,是有一定的差距跟滞后性的,因此我会更注重结合实例教学。比如在学分离法中,会详细举例我在工作中与分离法相关的实验,并带着学生进行萃取、蒸馏、结晶等小实验。
因材施教
我认为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因人而异,也就是因材施教。
举个例子,在学生的学习成绩迟迟没有进展,甚至于退步的时候,我们就要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学生的问题是他不喜欢学习还是学习方法不对。我认为学生的兴趣就是最大的学习动力。在学生对于所学科目完全没有兴趣时,是很难让他全神贯注的学习的。我会通过几个小实验让学生发现化学是有表观跟现象的,就像 Magic 一样,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再通过知识理论去解释相应的现象,告诉学生science跟magic的不同。
如果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出了问题,那就很简单了。比如,拿套卷子让学生仔细做一遍,如果学生化学方程式错误过多,那或许是配平有问题,再对症下药会更快速一点。
增加互动、奖惩制度
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课堂中的发言,增加课堂互动,我会设一些奖惩制度。比如:这一节课,表现最好的同学会得到一次抽奖的机会,奖励有免做卡/半免卡/谢谢惠顾,可以任意一次使用。
如果出现学生不愿意互动的情况,就只能点名。我感觉高中生,自控能力会相对差一点,有些时候只能强迫一下。
2典型学生案例
我记得有个香港的学生,一开始学习知识点时,他的条理并不是很清晰,特别在学有机化学时,更多的会涉及到化学反应、机理,相比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知识点更多元化点,也就相对的更难理解。
发现学生的情况后,我带着他一起重新梳理相关知识点,从最初原理开始分析,其实我的目的是想帮助学生找到所有知识点的出发点,找到有机化学和其他化学之间的联系,让他从元素最本质的性质去理解,再通过出发点去发散,解决其他知识点相关的联系。
我通过这样的一个方法,带动学生对整个化学推理越来越有兴趣。他甚至开始主动找我做题目,或讨论一些知识点。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他想学习的更多,我就会告诉他更多的知识点。
写给学生们的寄语
1培养兴趣,训练思维模式
培养兴趣是很重要的。但是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科,除了兴趣之外,在真正进入这个领域之前,训练思维模式也是很重要的。
兴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curiosity(好奇心)可以支撑你做下去,但是思维模式的培养可以帮助你学的更加系统化和高效率。
2理论与数据、现象相结合
学习本来就是锻炼一个人的思维,培养一个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尤其重要的。我建议大家要多梳理和总结知识点,化学的知识点非常的多,但是都是有理可循的。用实验的现象和数据去支持一个理论的,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去理解,会事半功倍。光死记硬背的话,并不是一个特别有效的方法。
3推荐书籍
给大家推荐一本书——《The Art of Writing Reasonable Organic Reaction Mechanisms》。在我学习有机化学时,这本书一步一步的教我怎么去理解机理,帮助我去理解化学反应,我相信它也能帮助同学们更好的学习化学。
看完了李老师的精彩经历,
你是否对学习又有了新的看法呢?
如果你也对化学感兴趣,
那就快来加入李老师的课堂学习更多干货吧!
更多详情可咨询顾问老师
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