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家长,美国大学只有30所,英国大学只有5所。”上面这是小编最近听到的一则笑话,指的是中国家长只看得上美国Top30大学和英国G5这些顶级名校,别的大学对他们来说就好像不存在。
而另一方面,随着上周牛津剑桥的放榜,我们发现这届牛津对中国学生的录取率只有7.6%,更友好的一点的剑桥录取率14%,而美国常青藤大学的录取率更是只有3-5%。很多人作为“名校保底”的纽约大学2023年录取率只有8%,而在2018年,这个数据还是20%!
“名校越来越难进”,看到的案例似乎是“IB满分10门AP,再加一堆奖项、科研,成了牛剑藤标配?”这让留学家庭一年比一年焦虑。让人不由得感慨:走到哪里都逃不过内卷,国际化教育这条本应宽阔的康庄大道,又被中国家长走成了“独木桥”。
“内卷”的背后,其实蕴藏着一种思维模式:“有限游戏”。
这是美国哲学家詹姆斯·卡斯(James Carse)提出来的。他把世界上的事情分为两种:
//一种是有限游戏;
//另一种是无限游戏。
前者的目的是取胜,后者的目的是把游戏延续下去。
教育在某些方面确实是有限游戏,每年只有60%的学生可以考上高中,所有人都要去争这有限的名额;美国Top大学只收那么多人,你录上了就没有我的份了……
但上海知名校长万玮在他最近出的新书《教育的认知升级》里提出,在“终身学习”的时代,如果用“有限游戏”的思维去思考教育,或许会陷入一系列不确定,最后无路可走。而如果换一下思路,用“无限游戏”的模式来看待教育,却可能会更加的“海阔天空”。
留学规划-竞赛辅导请扫码【翰林提供报名服务】
万玮
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总校长
2006 年“上海教育年度十大人物”
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班主任专家库成员
01如果孩子一直不“觉醒”那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万校长说他刚做老师时,十分追求效率,希望学生在学校里争分夺秒地学习,不要开小差,不要浪费时间。
后来他认识到,处在童年期、青春期的孩子总会犯错,犯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于是,他的要求变成了“吃一堑,长一智”,“相同的错误只能犯一次”,“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再后来,他意识到,有些孩子就是很晚才会觉悟,在学校里就是会迷迷糊糊,就是会犯困,就是表现得“不务正业”。在外人看来,他们似乎无所事事,喜欢整天发呆或闲逛,但发呆或闲逛本身也是有价值的,是为未来的觉醒积攒能量。
然而有一天,他猛然觉悟:发呆也好,闲逛也好,自己之所以能包容,是因为在乎后面的觉醒。如果孩子一直不“觉醒”呢?那么教育难道就失去了意义吗?
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有一个观点: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教育领域把这个观点进一步深化,他认为,教育即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万校长说自己深受杜威的思想影响。成为平和校长后,他秉持的就是“生长”的教育观。他和管理团队希望把学校打造成一个以学习共同体为纽带的生态系统,“万物生长,各自高贵;水土丰美,百花盛开”。
不过,“生长”这个词确实有点过于理想化,真实的人生不可能除了生长没有任何其他目的,因此可以用有方向性的“成长”来代替“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成长,别无其它。
在这个前提下,思考教育的时候,就特别适合用“无限游戏思维”。
02教育是无限游戏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被置入一个有限的游戏中,因为资源不足而焦虑。哪怕资源充足,我们还要改善,好了还要更好,小房子要换成大房子,普通小汽车要换成品牌小汽车,孩子要上名校。然而优质资源、头部资源却总是不足。
另一方面,还有很多事情的本质是无限游戏。
万校长讲了一个他和太太相处的故事,可能很多家庭都有过类似的场景:
“有一次,太太工作不顺心,回家后跟我倾诉,我听到一半就开始帮她分析,批评她有些地方做得不对,没想到她竟然哭了。我觉得莫名其妙。
最后,她哭着说:‘这些我心里都知道,只想找一个人倾诉,你只要听着就好了。”
这个故事的背后其实蕴含着“无限游戏”的真理:婚姻的目的就是延续,最好的结果是两人白头偕老,百年好合。如果你把它当成“有限游戏”来玩,一定要争出个谁对谁错,那么即使你赢了,却影响了婚姻关系,那么也是输了。
婚姻、友谊、亲子关系等等都是无限游戏。教育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本来也是一个无限游戏,但我们有时将它变成了有限游戏。
各学段的学校之间,边界很清晰。小学老师努力把孩子送进好的初中,初中老师努力把孩子送进好的高中,高中老师对孩子说,再苦三年,进了大学就轻松了。
万校长笑称有位在大学做老师的同学跟他说:“你们中学老师怎么能这么不负责任,怎么能跟学生这么说?!”
过去的教育,可能还勉强符合“有限游戏”的定义,那时候大学毕业进入职场后,人们就很少再接受教育了。传统人生是马拉松或者铁人三项、十项全能,能够分出名次,可以追求出人头地,可以定目标做“最好”。
可是时代发展的速率越来越快,我们所处的时代,人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企业的平均寿命越来越短。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年左右。一个人一辈子只在一个单位干一份工作,已成为小众现象。
另一方面,年轻人对待职业的态度也变了。有调查表明:70后第一份工作平均干了超过4年,80后是3年半,90后是19个月,而95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只干7个月就会离职。
不但换工作快,各种涌现出来的新兴职业也是层出不穷。未来什么赛道依然存在,什么赛道会很热门,又会出现什么新赛道,连这些都众说纷纭,没有共识,怎么做“最好”?做哪个赛场上的“最好”?
万校长有一次和平和的老师们在一起探讨,大家提出了孩子需要培养的六大能力:表达能力,科学思维,团队合作,体育精神,艺术素养和终身学习。
比起追求“最好”,培养好这六种能力,更能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03“无限游戏”下教育要培养的六大能力
1能力一:表达能力
做老师这样的职业是靠嘴吃饭的,表达能力自然很重要,做其他职业,“会说”也很重要。如果做了管理,更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演讲能力。
2能力二:科学思维
我们今天享受的现代科技文明是一代又一代人在科学思维的基础上累积的成果,科学思维是我们认知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工具。
平和旗下的筑桥小学校长郑腾飞是MIT的博士,她在2017年写了一篇文章,谈到科学思维的三个核心内容:事实依据、逻辑和批判性思维。
关于事实依据,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就是在网上看到来源不明的文章,就要打个问号;逻辑是连接事实依据与科学结论之间的理性桥梁;批判性思维就是要独立思考,抱着怀疑精神对待一切结论。
3能力三:团队合作
一位家长曾给平和写了表扬邮件,说儿子回家后跟他探讨如何带团队,如何管理员工。
原来儿子在学校成立了一个社团,准备开展项目,却发现社员不听他的,想到爸爸在单位管上百号人,于是向他请教。经过社团锻炼,孩子的领导力与团队合作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4能力四:体育精神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首先锻炼了身体,为未来拼搏积蓄能量;其次锻炼了意志品质,坚持再坚持,熬过最困难的时刻,人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再次,体育竞技有输有赢,若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赢了安慰对手,输了祝贺对手,也是一种谦谦君子的风度。
5能力五:艺术素养
万校长感叹自己小的时候没有条件接受艺术熏陶,一直缺乏艺术素养,不会画画,唱歌跳舞也拿不出手,工作后到了年终总结大会时就发愁,搞团建分小组表演节目也会有心理压力。
不仅如此,还缺乏审美能力,因此在学校改造、物品采购等方面都会尊重专业人士的意见。现在的年轻人有条件接受艺术教育,才艺、审美都比老一辈强得多。
6能力六: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的概念本来就是一种无限思维。教育是一辈子的事,要活到老,学到老。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做,只能自己思考,自己探索。
04无限游戏时代,不求第一,但求唯一
现在有好些学校的理念是“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然而万校长却觉得,不如改成“让学生成为唯一的自己”。
现在的世界既扁平又多元,人的价值就更多地体现为独特性。慢时代求“最好”,快时代求“唯一”。
美国作家爱丽丝·沃克说:“在自然界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但一切都是完美的。”自然界的完美在于每一个生命都有不同,都是独特的。
法国大科学家彭加勒(Jules Henri Poincare)在《科学与方法》中说:
“我们不去寻求相似;我们尤其要全力找出差别,在差别中我们首先应该选择最受强调的东西,这不仅因为它们最为引人注目,而且因为它们最富有启发性。”
发现孩子的天赋,找到孩子的核心竞争力,发展独特的个人风格,找到属于自己的使命……当“最好”已经失去意义,不妨不再追求“最好”,而是追求“唯一”。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