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英国传来的对中国留学生的利好消息不断。两周前,英国顶尖高校联盟“罗素集团”内的伯明翰大学刚刚宣布接受中国高考,话音刚落,英国莱斯特大学也宣布,2019年起开始接受中国学生用高考成绩直接申请本科。
尽管在此之前,英国已有多所大学表示认可中国高考成绩,但这是一个月内两所英国知名大学相继宣布采纳高考成绩,对中国学生来说意义非凡:首先,这意味着更多的中国学生,不必就读A-Level(英国高中课程)或国际文凭课程,也能获得入读英国高等学府的机会;其次,这也说明中国高考考生的学术水平,在英国高等教育界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一直以来,英国都是老牌留学国家,并以严谨的学风闻名世界,对中国留学生自然有不小的吸引力。然而如今,获取英国高等教育资源的路径和方法都在发生变化,对于有意或正留学英国的中国家庭来说,了解这些趋势比拿文凭更重要。
实际上,不止是高等教育,中英两国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流范围己涵盖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在2018全英华人校友迎新会上,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教育处官员表示,在中英双方共同打造中英关系“黄金时代”升级版之际,两国在语言教学、跨境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也在进一步发展,而两国之间的教育合作交流也必将对深化两国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留学生在英国教育产业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全球范围来看,英国紧跟美国之后,是中国人心中排名第二的留学目的地,在欧洲范围内则是第一。据英国媒体统计,全球留学生每年为英国政府贡献50亿英镑,其中23亿来自中国留学生。
对英国来说,国际生源不仅反应了教育机构的多元化水平,也关系到教育产业未来的发展。然而近年来英国移民政策变动、脱欧等也给教育业带来了不稳定性。如2012年,时任内政部长的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取消了PSW签证(毕业后留英工作1年签证),来自印度等其他非欧盟国家的留学生随之出现了断臂式下降。
尽管因毕业去向的不同,PSW签证的取消没有影响中国留学生赴英的热情,但这也令英国教育界意识到,签证等友好政策对国家教育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并发出警告英国老牌留学目的地的地位正在被澳大利亚超越;而面对脱欧压力,英国政府也开始反思以前对中国学生的“错误认知”。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官员在接受凤凰卫视欧洲台记者采访时称,依目前来看,英国的留学政策在未来不会有太大的变动。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是,赴英留学群体已出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相比以前留学集中在研究生阶段,中小学阶段就来到英国的中国留学生迅猛增加。这些小留学生进入英国私立学校,可直接入读英国高中课程(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简称GCE A-Level),这也是英国高中生毕业后进入正规大学学习的主流课程和主要途径 A-Level成绩,还可以直接用于申请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0多所学校。
据英国独立学校委员会(ISC)公布的数据显示,就读英国私立中小学的中国留学生从2007/2008学年的2419人,增至2017/2018学年的9008人,10年之间增长了3.7倍,且自2013年以来,中小学阶段赴英的留学人数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
据分析,留学低龄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经济基础发生了改变。随着家庭收入的大幅提升,出国留学不再是少数人的选择,出国阶段也不再局限于跨度较短的研究生阶段。有经济条件的家庭会尽早送孩子出国,总体来说这也是教育消费升级的一个表现。
留学低龄化也说明中国家长对教育模式的需求发生了改变。有的家长认为,相比之下国外的高等教育更多元化,更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会因此选择从英国私立中学直接考入英国大学这条教育路径。
随着小留学生群体不断壮大,留学路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选择通过A-level入读英国大学这条留学路径,往往也意味着放弃中国高考。然而为了英国大学背水一战,到底是不是孩子未来发展的最优解,对于这个问题家长众说纷纭。
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早早把孩子送出国,家长最担心的是安全问题。其次,这个阶段的孩子人生观还未成熟,陌生的环境、文化认同的缺失可能引起心理上的失落,长期以往影响心理健康和个性的塑造。
但也有家长认为,英国私校大多采用寄宿制,对孩子的教育不光体现在课堂,也落实在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这样的教育环境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自主能力和创造力。此外,年龄越小学习语言越有优势,塑性也更强,更容易融入当地文化。
在理性分析低龄留学的利弊之余,也有人注意到,中国和英国大学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多。目前,英国有120多所大学与300多所中国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据官方评价,从以上趋势可以看到,面对脱欧,英国也对自己的高等教育做出思考,以上行动正是他们思考后的反应。相信在未来,不管是合作项目的数量还是留学生群体的规模,都会稳步增长,随着“黄金时代”的升级,中英教育之间的交流会不断加深。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