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AMC带领79位学员成功晋级AIME
最高分145.5!
助力多名学员申请顶尖夏校
成功斩获TOP大学offer!
……
想知道他的学习经历与教学秘诀吗?
让我们一起走进翰林张老师的数学世界!
张博士 翰林数学教研组组长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理论数学博士,复旦大学上海数学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初中阶段获得全国初中数学联赛一等奖、化学联赛二等奖保送重庆南开中学理科竞赛实验班。高一获得重庆市数学竞赛一等奖,全市第三名。高三获得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生物联赛二等奖。
◾7年理论数学的研究和相关教学经验,曾教授过大学数学系本科至研究生大部分专业课程。
◾曾参与了 AMC与美国大学生数竞(Putnam、Virginia Tech等)的讲座与培训工作。
2023年11月AMC战绩(不完全统计):
AMC10/12辅导晋级AIME人数79,其中前1%DHR20名,前5%Distinction53人,最高分145.5。
2022年11月AMC及AIME战绩(不完全统计):
AMC10/12辅导晋级AIME人数51+,其中前1% DHR11名,最高分满分150;AIME10分+学员7名,7分+学员11名。其中13分两人,12分一人,11分两人,10分两人。5名学员达到USA/JMO分数线,三名学员分别实际晋级USAMO和USAJMO。
2021年11月AMC及AIME战绩(不完全统计):
AMC10/12辅导晋级AIME人数29+,其中AMC10 DHR两名,AMC12 DHR三名,最高分满分150;AIME 10分+ 学员四名,七分+学员12名。其中13分一人,11分三人,9分、8分各两人。5名学员达到USA/JMO分数线,两名学员分别实际晋级USAMO和USAJMO。
夏校战绩(不完全统计):
2023年:所带AMC学员中,七名申请美国顶级数学夏校ROSS Mathematics Program,其中三名拿到offer,两名拿到waiting list,两名申请Stanford数学夏校SUMAC的学生均拿到offer,四名申请Awesomemath的学生全部拿到offer;
2022年:所带所带AMC学员中,四名申请美国顶级数学夏校ROSS Mathematics Program的学生两名拿到offer,一名申请Stanford数学夏校SUMAC的学生拿到offer,五名申请Awesomemath Level3,4的学生全部拿到offer。
与数学的“不解之缘”
01小学数学的“启蒙之路”
对于数学的兴趣起源于我小学的时候,校内学习数学课程时就觉得很有意思,老师也会在课后布置一些难题,给学有余力的同学解答。
当自己在做题时理清了思路,最终“柳暗花明”成功解答,又获得了老师的表扬时,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对于小孩子来说,自己一件事做得不错,又得到了大人的正向反馈,那么就会更有动力、更想表现自己。
就这样一步步在鼓励下,我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后来整个初中三年,包括高中三年,乃至在更远的时候,我都沉迷于研究数学问题。
02遇到的大牛导师
我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读博期间,遇到了我的博士导师,他是罗切斯特地区全年龄段的数学竞赛培训总教练,有着非常强的专业背景与教学能力。
他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教学特别好的老师与相对来说较一般的老师的区别,能把很多在我们自学阶段遇到的比较艰深的理论,以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和结构为我们梳理清楚。
我认为作为老师,能够在自己理解得非常深、非常清晰的基础上,同时还能以一个非常恰当而且好的手段去传递给他的学生,会让学生在学习难题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3我眼中的“数学之美”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兴趣,动手能力较强的会喜欢做各种实验、发明创造,而我更偏向对纯理论的研究、追因溯源。
其实数学的本质就是逻辑的推演,它不像理化生这类自然科学是在认识到一些现象后去收集总结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推测,数学是一个研究底层规律和逻辑的学科。
从一些条件衍生出怎样的发展,从一个原因推理到之后的结果,推演的过程相当于人类在不断地扩张自己认知的边界,数学就是推演过程中最高级的代表。
国内外数学赛事的异同
01终点相同
每个国家的数学赛事最终的终点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更深、更广地去普及科学教育,还有一个目标就是筛选出有天赋的学生。
例如国内的初高中数学联赛、美国的AMC、加拿大的COMC等,都是为了筛选出有实力、能代表自己国家参加国际比赛的顶尖学生。
他们考察的题目题型、难度基本上都是以IMO的深度、风格、所需技能为准,越到高阶赛事越大同小异。
02低阶赛事上的差异
对于一些更低阶、更基础的数学赛事来说,中国与国外的区别还是蛮大的。
中国和以前的东欧、苏联风格相似,赛事的学习非常严谨,题目设置也相对“冷酷”一些,看重对于代数几何技巧的熟练掌握,通常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够短时间内对这些技巧做到熟练运用。
而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对于一些年纪较低的数学赛事,会加入更多培养学生兴趣的元素,在题目的设置上难度不会那么高,更侧重于灵活性和趣味性。
03国内数学赛事可以借鉴改善的地方
对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成熟度来说,国内相对“功利”的赛事学习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枯燥、困难,因为他们的数学学习经验、对知识点的理解吸收是有限的。
就像我之前提到过正向反馈会让学生更有动力,如果在最初始的时候受到挫折,他就会丧失深入学习的兴趣。
因此我认为,一些低阶的数学赛事应该更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叙述上不要那么枯燥,可以多结合一些小孩更喜欢的童话故事,让他们觉得看上去并没有那么难,也就更愿意去思考问题。
04不同基础的学生应该如何选择?
在选择赛事的时候,需要结合自己在校内的学习基础以及相关赛事学习的经验。
初次接触可以选择更有趣味性的赛事,来建立自己对数学的兴趣;等年纪稍微大一些,可以参加稍微有难度但同时结合了兴趣的赛事,为之后更严谨的数学赛事做准备;当有了这些经验基础,就可以开始备赛更标准化、更严谨的赛事,例如AMC10/12,乃至AIME。
其实学习数学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在年纪比较小还不是很艰难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广泛地去学习各种各样的东西,接触了之后就能了解到自己是否真的感兴趣与擅长,再有持续动力不停向前。
教学生涯“硕果累累”
01帮助基础薄弱的学员克服难关
每位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各不相同,可能有些学生的重心不在数学上,基础相对薄弱一些,但是也想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这时候我会做的就是鼓励学生提问,课上有任何没听懂的地方都可以随时打断我来提问。因为在解决数学问题,尤其是听老师讲解的时候,最好是在上课过程中就把存在的疑问都解决,听懂了以后才能在课后进行消化吸收。
下课后我也会专门去提醒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根据他的情况再额外提供一些更加基础性的预备学习资料。包括我们翰林的助教、班主任在课后都会进行额外的督促,以夯实他的基础,为之后更具挑战性的学习做准备。
02让我觉得天赋异禀的学员
我现在带教的一位AIME学员让我震惊于他的天赋,年龄很小却非常聪明,思考问题的速度很快。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遇到AMC12和AIME的题目,一眼读完题就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get到最关键的几个点,甚至比我思考的速度还要快。
但是数学学习不只是要求速度,尤其在更高深的阶段,速度和时间在解决一个难题面前不值一提,当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速度已经达到很厉害的程度时,我作为老师就会着重锻炼他论证与说明的严谨度,实现两全其美。
03数学能力优异的人都有这些共同点
在我带教过的这些优秀学生中,不难发现有以下共同点:
首先第一就是对数学的热爱,没有热爱,就没有那么多的耐心和那么多动力想要去把这件事情做好。比如我今年带教的AMC最高分的一个女生,她连微信头像都是一道非常经典的数学竞赛难题,可见对数学有多热爱。
其次就是勤奋,很多成绩优秀的同学,大家可能都只看到他有多少超乎常人的天赋,往往会忽略他同时具有超乎常人的勤奋度。
热情和勤奋,是我目前为止教过的所有优秀的学生都会有的两个共同点,如果还要再加一个,那就是谦逊。
因为只有谦逊的人才会不停地自省,他会意识到自己虽然厉害,但仍存在局限性。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才会持续不断地学习,达到更高的层次。
“独门”教学秘诀
01过往经历对我教学的积极影响
我在罗切斯特大学读博期间,前三年有过非常多的本科/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经历,也会去导师举办的一些活动、讲座帮忙。
这些经历对我现在的教学都是非常有益的,我认为当自己在一个学科上有了更久、更多、更深入的理解训练以后,会对该学科的整个理论逻辑体系有更全面、深入、贯通的了解。
我在给学生做一些概念的引导和解释的时候,也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实质,让本来没有类似经验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当于有了一个捷径,在未来的学习中也会更加游刃有余。
02教学热情+学员认真,往往都会取得好成果
我上课的时候十分热情与投入,大多数学生也比较喜欢我这样的上课方式,上课时的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
当他们被我教学的热情所感染,就会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学习问题的讨论中,包括对一些有趣理论的推理。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一高,那效率肯定是提高了,最后的成效自然也是最理想的。
03侧重于对思路的梳理
我在教学上比较侧重于思路的梳理,数学赛事侧重于考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我经常对学生说,我们在对问题进行讨论的时候,不是让大家去背这道题怎么做,因为在比赛的时候不会出任何一道以前考过的原题。
因此我在课堂中,无论是在讲理论、知识点,还是解题过程中,我从头到尾都会做很多对题目的分析,对思路的引导。我希望学生在我引导的基础上,能够自己逐渐摸索到怎样去找题目解决思路的这样一个过程。
参加数学赛事活动
不止于背景提升
01对申请的直接加成
毋庸置疑,在高含金量的赛事活动中取得成绩可以提升自己的学术背景、证明自己的数理能力,对于申请是有一个直接加成的作用的。
就如今年MIT早申录取的三位中国同学,其中两位都是上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的国家队代表成员,这就足以说明数学赛事对申请的帮助有多大。
02培养解决问题的方式
数学赛事真正训练培养的是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一个方式,解答一道难题需要的是把已有信息和求解目标进行关联的能力,这个关联有时候隐藏得很深,需要同学们精细、耐心地去挖掘。
分析信息、挖掘信息,然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需要锻炼的,参加数学赛事活动就是很好的机会,有了这些解决难题的经验,当生活或未来的工作中再遇到问题就能更加游刃有余地解决。
03优渥的学习资源能更早地进行系统性学习
现在的学习条件和资源与以前相比区别确实蛮大的,像翰林也有一大批非常专业的导师,有做相关的教研、精编讲义。
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现在的学生都拥有更多、更优质、更成熟的资源,也能够更早、更高效地进行系统性学习,少走很多弯路,对于各方面的成绩都能有所提升。
导师寄语:
数学本质是推演,是建立在一系列不证自明的逻辑事实基础之上的形式推演,而形式为客观事实展开的表征,为现实的投影。所以数学研究就是对现实演化机制的研究。而这种机制,并不依赖于受制于现实观察和认知手段的验证,逻辑的事实,才是绝对意义上的事实,这也是数学区别于其他实证自然科学的实质。而相较于古典哲学,数学更加关注逻辑上的“机制”,而不是逻辑上的“存在”。
申请竞争愈发激烈!
就如张老师所说
背景提升活动对于申请有直接加成作用!
想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背提活动吗?
扫码添加小助手咨询吧!
* 以上内容获得导师本人授权发布,未授权的原创内容禁止转载到其他平台,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