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冉妈妈是外企高管,冉冉从两个月开始就雷打不动地上游泳课,六个月开始增加了早教课,冉冉也很给力,当同龄别的孩子还在寻摸爬的时候,十个月的冉冉已经开始呼呼地走了;两岁时,冉冉上了日托费数百的幼儿托班,游戏、玩耍、吃饭、睡觉都显得优秀,一切的都似乎回报着冉冉妈妈前两年的付出。只是,冉冉妈妈知道,这三年,可能是孩子最无忧无虑的时候了。同事中孩子比他们家大的,都逐个陷入“督学”的泥坑无法自拔——“都说孩子是两个人的,怎么到了孩子生病和做作业的啥时候就只有我一个人了啊……”
“家长群里老师每天都跟表演似的,一会要办家长联谊,一会又是招募主持人,家长们都积极的很~”
“宝贝啊,来吃水果了。对了,作业做完了吗?”
(此处省略两千字……)
冉冉妈妈在享受着当下的清闲时,也时不时隐隐焦虑:孩子从小上的都是动则万元的班,那幼儿园,特别时小学时究竟要给她报国际还是公立学校呢?国际班吧,活动多,艺术项目多,对孩子的身心塑造很有好处,可之后怕只能选择国外大学了,还是不想她一个女孩子离家那么远;公立学校吧,课程多,基础扎实,上了中学后提升得更快,可应试教育太严重,对鼓励孩子创新的意识还不深刻,冉冉妈妈纠结了。和冉冉妈妈相似的家长还有很多。最近,一个美籍华裔妈妈朱贲兰的新书《小战士》刷爆了美国的朋友圈,原因是当大部分外籍家长和高薪国内家长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的时候,她却让该读学前教育的儿子Rainey去了公立幼儿园。
在Rainey入学公立学校的经历中,最有名的一段故事是“吃鸡蛋”:
Rainey从小就不喜欢吃鸡蛋,结果有一天儿子回家告诉他,今天老师给他吃鸡蛋了,而且还是强喂的。“她把鸡蛋塞到这里,”儿子指指嘴巴。“然后呢?”“我哭着把它吐了出来。她又塞了回去。”
四个回合后,Rainey斗不过老师,只能鸡蛋咽下去。
“你为什么把鸡蛋咽下去?”妈妈问。
“唉,我不想说了……”
朱贲兰对于儿子被迫吃鸡蛋这件事非常惊讶,虽然她一直想让儿子吃鸡蛋,但是儿子一直抗拒反感。
在她接受的教育里,不强人所难这是原则。她觉得还是有必要去幼儿园亲自和老师交涉一番。
“在美国人,一般不强迫孩子吃东西。”
“那你们怎么做呢?”老师反问。
“我们说鸡蛋有营养,会让你有健康的骨骼和明亮的眼睛。我们会鼓励孩子去选择吃鸡蛋,我们会相信他们的选择。”
“然后呢?选了吗?”
“呃……不是每次都选。”朱贲兰还记得儿子上次反抗吃饭把牙都摔裂了一颗。
“他需要吃鸡蛋,他需要其中的营养,不吃也得吃!”老师说道。
这件事发生后,朱贲兰没想到过几天老师专门把她叫到了学校。
“不要在孩子面前质疑我的权威,最好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和老师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你当着孩子的面质疑我的方法,让我很难管孩子。我们和西方人不一样,我们不喜欢孩子来挑战权威。”
她终于体会到了中国权威教育的厉害之处。
有一次,朱贲兰想试试儿子是否真的接受了鸡蛋。
“Rainey,如果你能把这块法式吐司(吐司裹蛋液煎)吃了的话,我就让你看《功夫熊猫》。”
“法式吐司,有鸡蛋吗?”
“主要是面包,但是有一点蛋。”
莱尼看了吐司一眼,要了一杯水,放在餐盘旁边。他盯着桌上的食物看了至少半分钟,然后开动:他把面包撕成小小块,盯着小面包块,深吸了一口气,然后一口面包一口水,吃完了整盘吐司。
这个过程,他没有说话,没有笑容,但是可以看的出来,他下定决心要征服这它。
两年后,有一次朱贲兰带儿子Rainey看牙医,她竟然可以不抱怨不挣扎,不哭不闹就这么躺着,接受牙龈注射麻醉,做根管治疗。没有全麻,一个五岁的孩子这样的表现,在朱贲兰看来太不可思议了。通常在美国,儿童牙科手术都是采用全身麻醉,因为医生们根本不指望一个五岁的孩子在清醒的情况下张大嘴配合根管治疗。朱贲兰意识到:中式文化培养下的规规矩矩的小孩竟然可以这么坚强。
时间过去了七年,现在,Rainey已然长成了一个阳光男孩,而他的数学水平,也超前于美国同龄人多年,朱贲兰对Rainey接受的公立教育总体满意。
我们相信,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从“吃鸡蛋”这样的事情中理解到“坚毅”品质的磨练,相反,我们曾看到许多孩子因为太小而无法理解成人世界的“教育苦心”。于是,走过来,就是坚毅,曲解了,就是叛逆。
当我7岁时,我感到我父亲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人;当我14岁时,我感到我父亲是天底下最不通情达理的人;当我21岁时,我忽然发现我父亲还是很聪明的。
——马克·吐温
其实,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伴随着“国际教育还是公立教育”选择的,还有是否报课外补习班,是否要每天监督孩子写作业,是否在立规矩时要使用棍棒教育之类的诸多选择。确实无法定论,但哲学有言:“离开主体谈方法都是瞎扯~”(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认为,当爸爸妈妈们面临这些问题无法决定时,可以先在心里评估下: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性格?是做事毛糙,还是处事谨慎;是大大咧咧,还是规规矩矩;是“不打不成器”,还是“顺毛驴”?作为家长的自己,对孩子的培养期望是什么?
清楚了孩子这个教育主体的特点和自己的教育心态,才能有信心选择更合适他的教育方法。
同时,也引用朱贲兰对中美教育目标的深刻感触:中国制度设计目的是:选拔学生而美国的目标很明确:不落下一个孩子
后记:在我们看来,坚毅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孩子个性并不冲突,相反,能利用的好,反而更能促进孩子在中意的领域深入发展,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愿望和个人价值。因此,换个角度来看,如果确定是读公立学校,又希望更多地保护孩子的创造力、意愿,那么学校专注于学业、自控力的培养(这也是我们公立学校擅长的);家庭承担发现、发展孩子个性、创造力、人生体验部分,是否就完善了呢?毕竟,父母,是世界上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或许,我们也不妨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不只是学习,想要从0到1地做好任何一件事都是有不同的难度等级,但并不代表就不会快乐。
此外,积极了解孩子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方式,为孩子解除疑惑,也是有效的。比如老师要求孩子们整齐划一,遵守课堂纪律,其初衷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毕竟班里的孩子多,如果没有一定的纪律,教师是照管不过来的,这样告诉孩子,他们就不容易被规矩拘束,能慢慢懂得收放。
值得备注的是,无论什么方面的教育,安全教育都是首要的,懂得保护自己,才有更多可能。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来自网络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2023009024号-1